匿名使用者2022 年 4 月 24 日 12:59 AM

教師的反移情?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時也在某民間組織專線擔任志工 最近在私人情感關係中認識了一個對象,對方有身心症、學習障礙等狀況 每次跟對方相處時我好像都會把對方投射成我想幫助的學生或個案,或者忍不住不停的評估對方的狀態,或把對方跟過往輔導個案的經驗做比較 覺得有點崩潰,感覺對方是個完全滿足我身為拯救者情懷的角色 然而,這跟我理智上想要的親密關係差距甚大 我也懷疑這不是愛,只是滿足我的一些需求而已 目前我們相處時間還不到一個月 該怎麼做比較好?是否該跟對方拉開距離~?

6222
楊漢章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楊漢章2022 年 4 月 24 日 3:25 PM

你好 想先回饋你有很好的覺察,能覺察到自己的投射,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需要真實面對自己,而你做到了。覺察才有停下來,重新選擇的機會。 專業的訓練以及工作經驗,的確很容易讓人把工作習慣帶入私人生活中。如果沒有為工作和生活設定好界線,越是投入工作,認同工作,就把工作的樣子帶進真實生活的關係中。 而當人很重視的人,遭遇困難麻煩,多數人很自然會想伸手協助。不需要太快詮釋為拯救者情懷。關鍵需要評估,你們的關係是否只形成一種互動模式,還是你們關係是有其他不同的互動樣貌。 溝通分析中有個PAC概念,它很適合用來覺察自己的人際互動。簡單的說,每個人內在有父母P、成人A和兒童C狀態,跟自己互動的人也有他們自己的PAC。因此,在每次互動片段,就會有不同的互動方式,例如:父母狀態對小孩狀態、成人狀態對成人狀態,或是小孩狀態對父母狀態。越健康的關係,互動模式越多元,有時候兩個人可以像小孩玩在一起,有時候對方需要幫忙自己可以像個父母支持照顧,有時候自己需要幫忙而對方可以支持照顧,或是兩個人可以以成人講的討論實際層面的問題進行溝通。 如果發現總是只有一種模式,而且這個模式讓你覺得負擔,那就是需要注意的。如果只有這段關係會,可以先試看看設限和刻意發展其他的模式。例如,把其他專家拉入,讓專家擔任解決問題的人,而你只是作為伴侶提供情感層支持的角色。 如果其他情感關係經驗也是如此,就比較建議安排諮商,處理這個議題。 以上分享

原作者2022 年 4 月 25 日 11:13 AM

謝謝心理師開示😊🙏PAC最好能有不同的互動相處模式,好棒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