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使用者2020 年 9 月 20 日 6:01 PM

請問各位心理師

你們不能把私人情緒帶入晤談,也不能讓個案的情緒影響到私人生活,那我好奇想問,心理師畢竟也是人,難道你們都不會在非工作時間想起某個個案或是若有好幾週沒碰面是否都不會擔心這段時間裡個案生活過的如何呢?要讓個案感受到你們的關心,卻又不能用一般朋友之間的關心(像是保持聯繫之類的),個案真的有辦法在這樣子的情況下感受到被關心被在意的感覺嗎?

1 k2
邱沛心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邱沛心2020 年 9 月 21 日 6:44 AM

您好,這是很好的問題,心理師也是人,當然也是有自己的情緒。依據我們的訓練過程,我們的倫理基點主要要以個案的最大助益與不傷害個案為考量。 不過因為每位心理師的治療取向很不一樣,有的傾向揭露多一些的自我感受與想法、價值觀,找出跟個案的連結性,又或是藉此修通彼此的移情與反移情。 有的傾向以個案的狀態為主,所以不會揭露太多關於心理師的個人資訊,主要是怕個案若太想要照顧心理師或是對心理師過於好奇,反而在晤談過程中反客為主了起來。 不論如何,晤談過程中心理師皆是極力全神貫注在個案身上,個案自然是晤談中的主角,只是因為治療取向不同,以及與個案互動的評估歷程中,心理師難免會斟酌要自我揭露多少才不致於反客為主或是偏離當下的治療主題。 倘若您心中仍有很多不確定,或許直接跟您的心理師談一談您的困惑,這也有助於您們之間的治療關係唷!

原作者2020 年 9 月 21 日 8:13 AM

非常謝謝您!我會好好想一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