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使用者2021 年 9 月 12 日 6:19 PM

憂鬱症到底是說還是不說

我疑似憂鬱症(沒有經過醫生診斷)的事情 我爸媽知道了 突然覺得很內疚很想反悔 今天剛好狀況還好的時候 我爸和我媽突然一起出現在我面前提到憂鬱症這三個字(他們沒有講甚麼,只是剛好提到而已) 我內心出現了一種反彈 雖然之前沒有坦誠的時候 我真的感覺很糟糕 說出來的確感覺世界有稍微回到正軌 原先害怕的事情也沒有完全真的發生 但是 我也沒有嚴重到生活起居需要一直被照顧那種 我覺得我徹底被當一個病人了🥲 現在好不容易可以去看醫生 但我也突然不想看了… 我已經不知道我到底想怎樣了

5511
楊漢章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楊漢章2021 年 9 月 13 日 5:36 AM

你好 你提出來的問題時重要的,這也適合其他議題:其他精神疾病、自殺意念、自殘行為、濫用藥物、過去感情史、過去創傷等。但提出問題的方式可以稍微調整一下「適合跟誰說?」、「該用什麼方式說?」。因為當跟不適合的對象說,帶來的回饋,若自己沒有做心理建設,就容易感覺受傷,並且就做了一個決定「果然我不應該告訴任何人我心裡的事情」然後就把自己隔絕起來。 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溝通有個本質是包括「表層訊息」和「隱含訊息」。像是:有一對正在曖昧的人,一方說:「我爸媽今天不會回來喔」,可能底層要傳遞的意思比表面的重要。我們都會習慣去猜測別人的話中話,但對於我們自己的表達卻容易忽略我們可能無意間也在傳遞話中話。 所以我們自己需要覺察一下,當要告訴別人某件事件時,我們期待什麼?希望對方有何反應?並且可以讓自己表達得到更具體一點,降低對方錯誤解讀的空間。如果只是說「我有憂鬱症」,那麼對方有很大的解讀空間。相對如果是「我好想覺得有憂鬱症,我會去看醫生接受治療看看。這段時間對你們態度不好,可能跟這個有關,我不是針對你們的。如果你們有發現我最近又有這種狀況,你們就提醒我(甚至可以講的更具體)」這也在幫對方預備好怎麼對待你。 最後當你覺得已經非常具體的表達,對方仍然以他們自己方式對待你,就接納對方不是能接受某個的話題的對象。 最後如果你自覺有憂鬱症狀,建議就醫接受醫師評估和配合治療,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