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o2021 年 7 月 3 日 9:27 PM

疫情下的情緒控制

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已快三年無法回台, 我住在的小城市也只有我一個講華語的台灣人,隨著時間壓力的累積我會突發性的忘記如何講外語, 我先生也藉著我偶發的言語錯誤表達對我大作文章,我因為一人隻身在外無任何外援, 小孩也太小無法幫我作任何評斷。但疫情這段時間我先生他自認無傷大雅的話語玩笑,漸漸讓我有被羞辱和貶低感的言語暴力。前幾天又因為一點點的文法理解錯誤而相互爭吵, 我提出了暫時分開好讓雙方冷靜的建議。 先生因悲憤於我這個提議而第一次打了我肩膀一拳, 而我的憤怒也因此整個炸開。對他的拳頭加十倍奉還加上板凳直接砸他, 不幸中大幸是我有一隻手半殘所以力道對他不大。 我們現在目前冷戰中, 因為多說多錯。 請問為了雙方人身安全,是否分手比較好?

5104
楊漢章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楊漢章2021 年 7 月 4 日 2:36 PM

你好 人在異鄉的生活是辛苦的,你表達你的不舒服,先生無法認真看待你的處境,是個困難的狀況。 文字描述無法具體想像打肩膀那一下的力度、意圖或危險程度,但可以想像對於先生的行為感覺複雜,你的反擊也夾雜之前累積的情緒,可能也擔心這樣的情況重複發生。重點是現在先生是否能認知到你的語文錯誤是代表你有壓力的,是需要幫忙和支持的,以及他動手是不對的。如果雙方冷靜後還是無法自行對話溝通,還是建議可以考慮尋求作伴侶晤談促進兩個人能有好的溝通,或是進行個人晤談處理個人情緒雨與壓力。 關於已經告訴對方自己自己不舒服,對方仍作一樣的事情,有一些想法分享:一、對方狀態比較自我中心,較不會把他人感覺放第一考慮;二、對方可刻意這麼作想引起注意;三、對方可刻意這麼作要讓自己感覺某種感覺(例如羞愧);四、可能我們自己表達的方式不夠具體或清楚,則需要更具體告訴對方「不要」如何和「要」如何。提供你參考。

原作者2021 年 7 月 4 日 11:05 PM

非常謝謝您的回覆。 在小孩面前普通日常用語的對話是平和的。但當我們雙方想要坐下來開始相互坦承各自不能觸犯的臨界點時,我先生就開始完全龜縮在自己世界裡只顧著指責我的錯誤, 就算我試著心平氣合想和他對話,想說這三年都撐過來了,應該可以繼續互相成長。 但那傢伙則把自己變成一個受害者,認為都是我在欺負他。 看到他在那邊呼天喊地說我對他如何的不夠關愛與都沒有再進步的破爛語言能力, 一連串的砲轟沒有讓我有任何表達或是反駁的機會,我有想再拿椅凳直接往他身上砸的衝動… 因我在年幼時期受過嚴重的家庭暴力,所以當我先生對我揮出的那一拳,只是就這一個動作, 我的童年陰影, 害怕與憤怒 無法控制的瞬間爆炸。但我丈夫無法理解就著一次的錯誤, 我已無法再對他重建信任。 我感到深深的無力感。 附註,我們體格差別是一隻話很多的大型哈士奇和不會叫的吉娃娃。

楊漢章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楊漢章2021 年 7 月 5 日 6:01 AM

你好 你用了很生動的比喻,哈士奇與吉娃娃,有著截然不同的氣質。只是哈士氣奇還是話撈的狗,但是吉娃娃變的安靜。不知道是降低敏感程度還是強硬壓抑反應,這樣的改變有其道理和脈絡。 似乎你們在父母角色上還可以合作,但一觸及到夫妻的角色,就會回到彼此的模式。先生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或許你也會覺得自己的受害者。所以當兩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溝通就容易卡住。 要能改變的關鍵是其中一人要跳脫這個角色循環,不是受害者,也不是加害者。這只是個概念,要實踐有難度。所以腦力激盪異想天開,如果吉娃娃變成黃金獵犬,甚至變成人,要應付哈士奇就容易多了。但內在要能有這樣轉變,若協助比較容易產生轉變。 祝福你

原作者2021 年 7 月 5 日 8:06 PM

謝謝您耐心的回應, 我會去先試著改善我自己,希望可以有所進步。